(資料圖)
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實習生 向姜雪
武漢建筑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以新型建筑工業化為主要路徑,以科技創新和智能建造為重要支撐,到2025年,武漢市成為全國“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
智能建造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武漢是建筑業大市,近日,《武漢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印發,提出到2025年,武漢智能建造政策體系、產業體系、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初步形成,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施工、工業化建造和智慧化運維等智能建造產業生態基本建立,打造省級以上智能建造示范項目30個、示范基地8個,催生一批智能建造新型建筑產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建造技術研發成果,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專業人才,打造一批行業級、企業級建筑互聯網平臺,創新行業治理數字化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武漢經驗。
《實施方案》明確,扶植一批科研能力強、創新能力優的企業,將應用智能建造技術作為招標擇優因素,對參與智能建造建設的建筑業企業予以信用考核加分,在場地、資金、人員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到2025年,實現全市智能建造試點示范工程中享受相關政策支持的項目占比達到50%以上。每年扶持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智能建造項目,積極推動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EPC)組織模式、新型項目“類工廠”流水線建造模式、綠色+智能建造,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使用推廣。
《實施方案》鼓勵企業研發應用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項目管理平臺,推進BIM、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施工現場的應用,到2025年,實現全市智慧工地100%覆蓋。研發智能造樓機、智能架橋機、智能塔吊等智能化工程機械與建造機器人及其關鍵技術,實現混凝土澆筑、構部件安裝等關鍵施工環節的少人化、無人化,申報首臺(套)重大技術設備認定不少于10項。
《實施方案》明確,以智能化技術為基礎,開展智能建造與智慧運維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推進橋梁隧道、管廊、公路、港口、公共建筑等市政基礎設施、房建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與公用設施系統協同管控能力,實現事故的實時監測、故障分析、智能預測,保障設施供給安全,提升城市運維效率。到2025年,打造30棟智能運維試點建筑物。
《實施方案》提出,要打造智能建筑工廠,推動建立以標準部品部件為基礎的專業化、規?;?、工業化生產體系,推動裝配式生產基地向數字化、智能化工廠轉型。推廣應用鋼結構構件和預制混凝土構件智能生產線,實現鋼結構構件上料、切割、焊接、下料、余廢料回收等流程“無人化”作業,實現預制混凝土構件自動劃線、機器人自動布置模具、預埋件自動定位檢查、鋼筋網片自動加工、混凝土智能布料和高效節能自動養護。
在專業人才支撐方面,武漢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專業學院、實踐基地、實訓基地等,培養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產業工人,到2025年,累計培訓20000名中級工以上智能建造產業工人,鼓勵高等院校開設智能建造專業或培養方向,編制智能建造相關教材,組織開展智能建造主管部門管理人員和企業骨干管理人員培訓。
(來源:極目新聞)
關鍵詞:
網站首頁 |網站簡介 | 關于我們 | 廣告業務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aeroprot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網絡消費網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www.mitao.av